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等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他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以及摆正学生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的地位等学习原则对学生完整的发展是会不断促进的,对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有借鉴意义的。科学课作为一门走在教改前沿的学科,他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他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评价要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教育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论根源是否来自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但是把这种关注人终身的发展,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如何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优势,合理整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找准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的教学行为,使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完整,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真正意义所在。下面就自己对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促进者”。在传统的自然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多年来扮演着一种“更古不变”的角色,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演、考试、分数等)支配学生的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理论,教师把自己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灌入学生这个消极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的地位不在平等之席上,何谈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罗杰斯的学习观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