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培养针对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化能力不均衡的现状,笔者曾做了一次有益而又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的互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一现象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探究出培养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若干策略.笔者曾在高一 2 个普通班的 87 人中做过这样一个关于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试验:问题 1:定义集合 A 与 B 的运算:A*B={x|x∈A,x∈B,且 xÏA∩B},则{A*B}*A=( )A.AB.BC.A∩BD.A∪B问题 2:请你将右图用数学语言通过电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并将你所说的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 问题 3:已知,请你用余弦定理的知识将不等式在三角形中体现出来并证明之.选题意图:问题 1 是一个叙述简单的文字信息题,之所以选择它,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能否将文字中关键信息等价转化为图形语言;问题 2 是为了测试学生将图形语言信息向文字语言的转换能力,当然此题的答案具有典型的开放性;问题 3 是将符号语言信息问题,尽管问题难度较大,但事先有语言提示,主要为了测试学生将符号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数学建模能力.1. 试验结果和现状分析出乎意料的结果:问题 1 中选 A 的 16 人,选 B 的 18 人,选 C 的 29 人,选 D 的 24 人,在选出正确答案 B 的 18 人中,也只有 11 人能将信息转换成图形语言来解决;问题 2 中能够清楚表达的仅 7 人,含糊大概能得其要领的 23 人,其余的基本上是洋洋百言,却越说越糊涂,如果你未曾见过该图形的话,你根本不知其所言,而表达最巧妙的一位同学用的是坐标法,仅用一句话就把问题阐述的非常清楚:“在长宽为 5×4 的长方形网格内,顺次联结点 (1,0)、(1,3)、(4,3)、(3,2)、(4,1)、(3,0)、(1,0)所得的封闭的图形”;问题 3 测试的结果令我大喜,本以为在三个问题中,问题 3 最难,测试的结果也最差,结果能够画出右图三角形体现不等式的有 59 人,远远超过我的预料,甚至还有 7 位同学给出如下非常巧妙的证法:> =>结果分析:问题 1 的测试结果令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吃惊不小,一个大众化问题,一段简单的文字叙述,竟然难倒了那么多学生,如果不是选择题,可能错误率还要高,问题不是学生没有读懂,而是学生不善于捕捉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其本质挖掘出来的缘故;问题 2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的测试结果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差很大,说明了学生图形语言的转化能力很差,不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