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2教学目标:1. 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2. 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 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 点。2、 分析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指导研读教学时数:两课时具体步骤:一、题解1、 关于作者: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符合象征。一生虽然只活了 44 岁,但是在他 25 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及其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2、 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 1898 年。19 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 1898 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 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动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全国。在他的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 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二、读课文,根据《优化指导》掌握基础知识三、分析本文情节结构1、思考:本文写别里科夫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有形的套子(2)用具:出行: 住处:无形的套子用心 爱心 专心1职业:思想:口头禅: 2、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六——倒数第三段)开端:(第六段)发展:(第七段——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高潮(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结局(等到他站起来——从此再也没起过床)3、 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