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瓦窑中学 何小孔 编号:同步卫星专题教学目的:1、 复习万有引力定律2、 进一步熟悉人造卫星的一些情况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球同步卫星的有关情况教学重点: 地球同步卫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工具: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思考回答:解决有关天体运动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条关系是什么? F 向=F 引 引导学生推导几个关系式:G=m ω 2r=m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1)由G得:v=.(2)由G=m ω 2r得:ω=(3)由 G=4 π 2得:T=2 π二、授新:地球同步卫星。1、同步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与地球同步,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 24 小时。2、判断轨道位置:有人说轨道必须在赤道正上方,对不对?共 2 页 第 1 页 新沂市瓦窑中学 何小孔 编号:学生分析:(提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运动情景)假如不在赤道正上方,对卫星受力分析(画图),通过分析可知,卫星将向赤道移动,即此卫星不可能与地球同步。3、判断轨道高度:让学生自己推导:(依据的主要关系是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相等,且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是24 小时)由(R+h)得:h=km=5.6R由此可见,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固定的,又因所有同步卫星只能位于赤道正上方,故所有地球同步卫星均位于同一轨道。那么,不同的卫星不是要相撞了吗?学生思考,分析:不能,因为都是与地球同步的。假如:有一颗同步卫星失控,速度突然增大,问:能否与前面的卫星相撞?学生思考:不能,因为速度增大,卫星的轨道半径变大,将脱离原轨道,故不会相撞。投影练习:例 1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球轨道 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 2 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 3.轨道 1、2 相切于 Q 点,轨道 2、3 相切干 P 点如图 6 一5.试分析比较:(1)卫星在轨道 1 和轨道 3 上的速度、角速度的大小;(2)卫星在轨道 1 上经过 Q 点与在轨道 2 上经过 Q 点的加速度大小. 例 4 有两颗卫星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A 在前面,B 在后面,若 B 加速,问能不能与 A 相撞? (进一步提问:B 的轨道半径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作业:课课练练习二教学效果分析:共 2 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