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 2013 高三一轮精品复习《第 10 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教练一体教学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条件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②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③ 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标志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1949 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转变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发展1956 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曲折1966~1976 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完善1982 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 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主题二 比较《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的不同项目1949 年《共同纲领》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不同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制定主体不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不同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性质不同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不同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基准考点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主题一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史料一 老舍,著名作家,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李达,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 自杀;邓拓,人民日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