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 2013 高三一轮精品复习《第 10 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3》教练一体教学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首先要紧扣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 1954 年召开,当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 度还没有在我国确立,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 渡,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宪法保障,据此排除 A、D 两项。标语口号以“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最为恰当,选择 B 项。“双百”方针提出是在 1956 年,根据时间可直接排除 C 项。答案 B例 2 (2012·江苏高考)1987 年 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 月 10 日母亲节,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 T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 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 C、D 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 A 项。“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 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 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答案 B 文字型材料情景题的解题思路(1)材料来源 ①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 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② 文学作品类 :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 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 ③ 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2)解题思路① 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② 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③ 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藏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④ 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例 3 (2012·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