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 2013 高三一轮精品复习《第 14 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3》教练一体教学案例 2 (2012·海南高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经济。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举行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体经济。A、B 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 项错误。答案 D例 3 (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信息的指向 。从材料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制造每一个器具都有明确的分工,使得生产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A、B、D 三项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故排除。答案 C 史论结合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1)一审题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提炼出主题,把握材料的核心。(2)二看设问,透彻理解求答语,如“直接证据”“一手材料”“历史叙述”“历史评价”“显著特点”等。(3)三阅选项,仔细阅读各选项,结合题意,联系所学的有关基础知识,逐一对选项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排除叙述有误的、与题意吻合度差距较大的。综合思考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是否有以偏赅全、偷梁换柱、混淆因果关系等现象,在严谨的分析中作出判断,选出最准确、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关注“三农”问题) 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图一 图二A.合理利用水资源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答案 C解析 注意利用图片本身隐含的信息,在动力方面一个是人力,另一个是利用自然流水的冲击力,故 C 项正确。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 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