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 2013 高三一轮精品复习《第 18 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3》教练一体教学案题干中提到“一五”计划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这些信息。由于“一五”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的,而此时苏联的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出现了题干中提到的情况。B 项不是重点发展东北的必要条件,“一五”计划进行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结束,而此时中日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答案 A例 2 (2012·海南高考)1960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 5 个月里, 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 5 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60 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其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答案 A例 3 (2012·福建高考,节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2~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审题突破 第一小问根据指数图较易回答,注意从总体上和各阶段两个角度说明第二小问结合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答案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 年代持续增长;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 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非选择题原因类设问的几个公式(1)此类设问一般是以某一历史事 件或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 为切入点。解答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① 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针对不同的原因的具体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