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探究学案(一)(AB 班共用)【课前背诵】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经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欧阳斌《生命的暗示》)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以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忍辱负重,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他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之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用坚毅面对苦难》)【学习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翻译重要句子。【学习过程】学习第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曩者辱赐书 若望仆不相师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2、古今异义意气勤勤恳恳① 古义:今义: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② 古义:今义:勤劳而踏实。3、句子翻译: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学习第二部分:(一)朗读课文 3、4 自然段,疏通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第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层次的“受辱”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研读第四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3 、概括作者的荣辱观是什么?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1(二)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被箠楚受辱 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用之所趋异也 积威约之渐也具于五刑 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霸 衣赭衣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或重于泰山怀阴,王也,受械于陈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2、古今异义:①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②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