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第四天夯实基础文言句式归纳1.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囚焉。管仲既用,任政于齐。2.省略句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3.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4.介词结构后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5.宾语前置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拓宽视野司马迁对人情世态的描绘及成因分析(二)何梅琴第二,与司马迁的身世有关。司马迁二十壮游,走出书斋,“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中原河山,历时二、三年”。古代旅行,交通不便,困难重重,司马迁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到社会生活 的海洋中领略浩渺风烟,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与黎民大众共呼吸,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困厄鄱、薛、彭城,经历了艰辛与危险,他观察、了解、体验了世态炎凉。特别是他四十七岁时遭李陵之祸,被处死刑,当时他“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 使司马迁感慨万千,极为伤心痛苦。受宫刑,使他陷入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他不仅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而且看透了那种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仕 途官场的恶浊。面对着这个充 满背叛与势利的社会,面对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险恶人生,惨遭现实痛击的司马迁有着切肤之痛。他深知背叛的惨毒,深知世态炎凉的苦味,深知人间的种种恶意。因此,他对这种现象特别敏感,对这类事情的感慨特别深,每遇此类事情他的感情总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他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写入《史记》,以抒发自己的悲愤郁闷之情,正如当代学者钱钟书所说:“马迁于炎凉世态,如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者,殆别有怀抱而陈古刺今,借浇块垒与。”明代的 茅坤在《史记钞》中说:“太史公极苦心处,都是描写自家一片胸臆。”晁无咎曰:“ 迁特感当世之所失,愤其身所遭,寓之于书。”这种自我与历史的苦涩交融,使《史记》散发出一种难以自持的凛冽寒意。 第三,与司马迁的悲剧心理需求有关 。司马迁生活的西汉前、中期,是一个激荡着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豪情的英雄时代,当时的士人们积极入世,勇于进取,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司马迁作为一个掌管天文历法,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天官,坚信天道始终循环,坚信自己正处在一个王者兴盛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