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二十一、文字的世界,心灵的花园——语文与心灵语文课程除了字、词、句、篇、章、修 辞、逻辑、语法、语言等这些“技术性”的活儿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可以概括为“心灵”。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性篇章,都更多涉及到心灵的问题。布丰说过:“文学即人学。”而与人关系密切的文学篇章中包含着人类丰富的心灵活动,之所以鲁迅的作品与郁达夫的作品不同,之所以郭沫若的作品和曹禺的作品不同,原因就在于相同的文字中隐含着不同的心灵。而心灵的体察,是语文学过程中极为复杂繁冗而又细腻丰富的难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靠个人去精读作品,仔细体味,否则是很难从中学到什么东西的。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精心地体味、体察和揣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心灵悸动,就难以领悟到文章的妙处,就难以把握作品深层次的东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学的是同一篇文章,但是对文章的感知深浅明显不同。那些艺术天赋高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很快就进入了《荷塘月色》的艺术境界中去了, 而有的同学则觉得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读头;同样的情形,有的同学对《我的空中楼阁》啧啧称赏,感慨作者语言表达之巧妙,而艺术感知能力较差的同学,对如此美妙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漠视。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心灵的濡染和熏陶。当然了艺术(心灵)感知力的强弱高低是一个原因,但归 根结底还是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流于粗略,只求概略了解和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究,长此以往,艺术(心灵)的感知能力就难以形成,自然对作品深层次的心灵悸动产生漠视,甚至忽略,而这却是文章最精妙之所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同学们都喜欢,但读起来却感到困难,除了文字障碍和时代隔膜之外,关键问题还是没有精读,没有注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心灵之音。看《红楼梦》电视剧还好,但是同学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去掉剧中的音乐、歌曲的话,电视剧好像就没有什么看头了。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杰出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音符和旋律阐释了涌动在小说当中的作者的心灵之音,把握了作品的魂魄,摸准了曹雪芹的心灵脉搏。聆听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音乐和一首首歌曲,我们会觉得那些音符就好像曹雪芹的一声声慨叹,就像他的满腔委屈和无处诉说的苦衷。好好咀嚼一下《红楼梦》中的诗词吧,仅举开头部分的诗词,我们就可以感受到 作者那颗苦到极处的心灵,以及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