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7~18 页例 1~2,练习四第 1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育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出示例 1 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沟通。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老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老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 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老师: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沟通) 老师:假如用 a、b 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 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沟通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 8×24 ) ×68× ( 24×6 ) = 192×6 = 8×144 =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 35×(25×4)=12×125×8=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沟通。 板 书 : 16×5×2 = 16× ( 5×2 ) 35×25×4 =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 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 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 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老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老师:假如用 a、b、c 表示 3 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老师板书:(a×b)×c=a×(b×c)。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