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后面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 30 以来,尽管我国的政治、经济、人们的价值观等都放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由于教育本身的特别性和复杂性,造成了中国教育改革背后-----中国特色。 特色之一:行政干预大,课堂束缚大。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当中,行政领导常常对老师的课堂进行耐心的指导。而这种指导缺乏专业性,多数属于那种指手画脚、画蛇添足的指导。老师根本就没有自由,放不开手脚去大胆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特色之二:穿新鞋子,走老路子。尽管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 8次,长达 10 多年的时间了。只有在公开课、观摩课、研讨会的时候,才会有课改、才会有小组讨论。这就是可笑的穿新鞋,走老路。 特色之三:改“教”而不改“学”。教育改革,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可是在事实上,老师们只重视“改教”,而没有注意到 “改学”。课改要求我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除了交给学生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假如教与学是分离的、是两张皮,这样的教学还能相长吗? 特色之四:讨论者的碰撞不足。参加基础教育改革人,是方方面面的:有教育专家、有行政领导、有一线老师。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的碰撞是有限的,因为专家们很少有过多的教育实践。老师们根本没有那么丰富的教育理论。只有专家和老师的看法发生了碰撞,才可能产生五彩斑斓的火花。 特色之五:对考试的错位认识。素养教育吼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我们应试教育的考试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是需要我们课改人深化思考的一种评价方式。退一步讲:素养教育也需要评价的,只是评价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以前的考试更加丰富了、科学了。因为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特色之六:求知欲望的淡漠。小孩子的求知欲原来是极强的,可是随着孩子接受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多年下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逐渐的淡漠,最后消逝。在这样教育下的接班人,真的能振奋我们中华民族吗? 特色之七:老师们陷入了职业的倦怠怪圈。由于 3 0 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经济高速进展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不支持,学生不听话,家长意见大,社会不理解。老师本身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肉体凡胎。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挣得比农民工还少的老师,会不产生职业倦怠吗?整天拉着一张脸走进教室,学生能喜爱他吗?学生能喜爱上他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