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春秋早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 201 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别。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纳了。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食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还没有进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此外,形盉也有个别的发现。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进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鼎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簋的数量总的来说减少得很多,有的地区在中期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之:装饰与花纹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前文已经提到过,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上村岭虢国墓地也出土有这类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