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必修二疑难练习一、选择题1. 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① 描写了隋唐时期开垦山地的现象② 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③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④ 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土地资源,也增加了粮食产量,故①②③正确;不合理的开荒造成植被破坏,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等问题,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 D。2. 下图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此史料可以用来解释A. 官营手工业大规摸生产状况B. 冶炼技术源于战国C. 私营手工业兴起D.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用皮囊作为鼓风工具提高燃烧温度,有利于冶铁,同时有利于铁制工具推广,D 项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出是官营或者是私营手工业,排除 AC。B 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有两步,一是读图,猎取有效信息“用皮囊作为鼓风工”;二是把猎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逐一对选项进行筛选。3.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B.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D. 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C 项正确。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教育事业,且仅以潮州一地,不能得出整个明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了海禁影响,排除 A。沿海民众和士人向朝廷反映诉求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此项无中生有,排除 C。海禁政策的松紧不能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4. 1864 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