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箱子岩》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学习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1918 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30 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 1934 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1949 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1981 年出版了历时 15 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二、写作背景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 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 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他相信“真 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 ——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沈从文 20 岁(1922 年)离开湘西,1934 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 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