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形式的讨究(2010/7/15 在省高三教师暑期培训班讲)现状语文教学中侧重内容解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几成积习难改的痼疾。课改以来,工具大忌,人文大兴,其疾更深,其治愈难。使本来就甚缺语感训练的青年教师,益感语文教学不知如何着手。遂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终成“虚化”。语文中高考,几乎不敢出也不会出语言形式考查的题目,多是直接问内容方面的问题。内容的问题自然与形式有关,从形式入手解读内容,和从内容入手发现形式,本来是一回事,但考试往往侧重于从内容到内容,或者假设一个内容,让学生到课文里找形式“对证”,以确定是与否。这样的试题,可以出得很高明,也可以出得很瘪脚,但多数是瘪脚题,实际上只考语言形式之是否对应。例如 2010 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第 10 题,要求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中“不符合”的是答案是:D 项。该项的表述文字是“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对证原文:“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这样的题目连考“从内容找形式”的“对证”都谈不上,可以谓之“内容直接找内容”,是极其低幼的考查,可能连小学生都能答对。同样的题目,还见于第 11 题的 C 项,该项的表述是“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是:“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如此慷慨地连送两题 6 分给考生,不知是否天下罕见。依我的读法,我可能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些语句——1、“诗……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试问,这“元素”指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2、“歌”向“诗”转变,使得“歌”具有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试解释这里“文学”的含义。以上是体现文本核心价值的两个问题。可以设成主观题,也可以设成客观题,弄得好区分度就容易产生。 诗歌鉴赏题更容易从形式着眼设题。如2010年试题《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参考答案:“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对“酒熟”与“无人迹”这两个短语的揣摩都还欠细。如果用“陶然忘俗”与“避世绝尘”,也许更确切。)又如2010年质检题《西江晚泊》:“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似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