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名将蒙恬的生平简介提起蒙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毛笔和万里长城。虽然蒙恬是是一介武夫,但是他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他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受到动物毛发的启发,制造性的使用动物毛发代替竹签当做写作工具,是毛笔的发明者。 蒙恬眼光卓越,为抵御外敌侵略,他将秦、齐、赵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抵御了匈奴了侵犯,维护了安定局面。蒙氏家族在早是齐国人,后来搬到秦国居住,先后三代都是秦国的爱将。 秦始皇非常赏识和重用蒙恬兄弟,因为他们的父辈就是秦国的重臣,可谓是世代忠良。蒙恬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多次抵制匈奴入侵,可以说打的匈奴是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安定的局面。他弟弟也是朝中重臣,把持一定朝权。兄弟二人在朝堂上一言九鼎,久而久之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其中赵高就是他们的死对头,赵高在生死线上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对蒙恬兄弟是恨之入骨,时刻想着除掉他们。 政治斗争的残酷的,也是无情的,纵观历史,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秦始皇在位时,蒙恬兄弟是出尽风头,锋芒毕露,可是秦始皇死后,他们立即就遭到了赵高等人的残酷打压,赵高、李斯通过篡改遗昭,废掉太子,逼迫蒙恬和弟弟蒙毅自杀,这大概也符合物极必反这一自然规律吧。 蒙恬发明了什么 古代许多军事家往往容易发明出新的作战策略或者行军工具等,这和古代行兵打战各种条件匮乏有关。秦始皇时代,行军作战讲究的效率和速度和现代相比都是非常落后的,两国对战,除了有彼此的细作,古代的烽火狼烟等外就没有更便捷的工具了。 相传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毛笔写字,而是刻板的刀刻字。由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需要传递的军情增多,书信往来很多,用刀刻字太过于缓慢,容易延误军情。善于观察事物的蒙恬将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一天他突然从随从身边的枪花上扯下了一缕毛穗,把它系在杆子上,沾着墨汁在白色的布帛上写下文字,他一看,毛穗写的这个文字不但快还能容易辨认,不禁喜出望外。他于是开始命令士兵们学用此法,以后传递文书军情就摒弃了刀刻的方法,而是用这种写法写在了布匹上。之后蒙恬又用类似的材质尝试了不同的效果,发觉狼,羊身上的毛硬而有韧度,写出的效果最好,用起来也方便,此时蒙恬已经把又粗又笨的杠子削成了小细杆。 后代造笔行业就以蒙恬为祖师爷来供奉朝拜了。可是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似乎也有毛笔写字的痕迹,远古时代的彩陶图案,甲骨文的字形似乎都能证明毛笔在早于蒙恬之前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