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2 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2 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 2 课。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 1 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实践活动 到户外去观察” 、“活动 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活动 3 寻找蜻蜓和麻烦的伙伴”等五个教学环节。本课教学情景导入从“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的问题,驱动学生以麻雀和蜻蜓为具体观察个例,探究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活动 1 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从蜻蜓和麻雀的都会飞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者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初步猎取蜻蜓和麻雀不是同一类别动物的信息。“活动 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在“活动 1”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翅膀的比较观察延伸至全身的比较观察,进一步引导猎取蜻蜓和麻雀的不是同种动物的更多证据,并初步归纳两种动物的身体外形特征。“活动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的视野,到大自然中寻找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归纳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具有共同的身体特征,从而初步认识鸟类或昆虫的一般共同特征,并能以此对周围的动物进行辨别。“实践活动 到户外去观察”旨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实验室到自然界中进行自然观察,发现自然环境中蜻蜓或麻雀等更多昆虫或鸟类动物的更多特征,猎取更多有用的科学信息,丰富他们对动物的认识。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蜻蜓和麻雀(树麻雀)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们都会飞。不少学生已经知道蜻蜓是昆虫,麻雀是鸟。但为什么同样都会飞,蜻蜓和麻雀却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呢?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昆虫?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深化思考过。本课以麻雀和蜻蜓为个例引导学生一系列的探究,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三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他们的归纳能力还需建立在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素材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等直观的资料,为学生的进行思考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动物的敏感期。他们对自然观察活动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无序,安全意识也比较弱。因此,在开展户外活动时,还需老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陪同。三、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