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_第1页
1/4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_第2页
2/4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_第3页
3/4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文化思想(一) 关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是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是仁义之道,是仁德,就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强调为人处事有“度”,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应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就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后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5)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二)1、中庸之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 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2、和而不同: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 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2002 年 10 月 24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 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探究题: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 苏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章天下+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种文档应有尽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