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础运用、考分析能力 ——谈 09 年全国卷 II 文综卷之政治失分原因 文综考试一结束,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今年没有出太多的时事政治”。等到晚上,我拿到试卷,才发现和学生所言不同。在客观题部分只有 24、28、29 题没有与时政结合,其余的题都与当前的时政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这些题里,有直接考时政热点的,如“家电下乡”这道题,我们给学生考过多次。但有部分学生只记时政的经过,而没有深入了解“家电下乡”的原因、过程及目的。所以在给出的选项中,就容易误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几道选择题,也都从不同的角度突出的时政热点。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核,正渗透了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等。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将课本知识同时政热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更不能有效的解读资料所给的信息。所以命题人认为很好拿的分却让学生一错再错。还有一类题,是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系统记忆,而且对所学的相近知识复习的不细,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别,一旦试题中出现了考查几个知识点的关系时,就会无从下手。例如第28 题中的第一个选项中有实质、质变和量变三者出现,而且语言叙述又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就觉得难以判断。实际上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语是说“变化发展的实质是……的量变”根据量变前面有一个“的”字,就可以断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变化发展的实质是量变”这时我们就能判断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还有一类题,是学生复习了,也是经常被学生反复记忆,但没有进一步深入本质。对这类题,命题人一旦将选择肢用较为复杂的语言来表达时,就会有考生在这里失分。例如试卷的第 29 题,关于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考生都知道,但在谈及对二者的认识时,就会有学生分不清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当然书本知识并未叙述这两者的关系),这必然要求学生学会理解、分析知识点。对于考试中心认为很简单的题为什么考生却容易丢分呢?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体系不全。例如第 32 题,虽然问题的落脚点是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但选择肢却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的掌握这一知识体系。如果对体系知识只是一知半解,那么在这题上必然会丢分。这次考试主观题也比较凸显时政热点,如三农问题、30 年改革辉煌成就、保民生、产业结构调整等。其实,这些热点,作为毕业班的老师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过。但学生的主观题得分都不是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