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队伍或者一个辩手之所以会形成明显的风格,根本不是花雄儒那些玄乎的东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辩论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欢迎借鉴参考。 1、对天赋或路径的依赖 在你发现你所擅长的东西可以给你带来胜利时,你会不自主地不断用这一招。比如当一个队伍强推战场得手以后,他们会不自觉地每场竞赛都强推。当然,善泳者溺,你所依赖的天赋和打法其实有时候并不靠谱。 举些例子吧,我们学校的程登科他的语文功底好、反应很快,因此在他整个大一大二的时候他都非常仰赖他的反应,而不大肯花更多时间精力去讨论一些更深层次的辩理,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直到 17 届南审杯,管理第一轮输给了故意用诡辩论的经济,当时在小反驳把对方拆掉但是在大局上无所作为的程登科才意识到自己原先的天赋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他才开始练习自己的大局观。 再说范佳尔,江苏这几年最好的女攻辩,不带之一。她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从不紧张的心理素养天赋以及大局观强的天赋,在场上非常亮眼。但在大学的前两年,她也出现了对自己打法的依赖和对肖涵的过度模仿,以至于身上的战术痕迹越来越重,过于强硬僵化的风格也开始被诟病。好在她及早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大三后开始改变风格,逐渐变为可攻可守、灵活飘逸的全能手。 对路径和打法的依赖就更加常见了,而且还最隐蔽。通常来说,假如一个队伍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打就能赢,输了是因为这样的打法没做到位"的观念,可能就会把自己的队伍推向极端。最常见的就是对战场强推的依赖,这在前几年的南审非常常见。许多队伍认为自己强推成功就该赢,但却全然不顾自己僵化的操作和交锋的缺乏。我在 20xx 年就写过战场强推的注意点的长文,里面就提到过"战场强推是对立论的放大,一旦立论有问题,越强推越容易输。" 因此在 20xx 年的华语锦标赛,当我觉得我们该打的都打了却输给天大后,并没有像某些队那样跳脚,而是认真思索:是不是南审固有的风格出了什么问题。 2、短板与缺陷 首都师范大学是一只现象级的辩论队,他们的立论都调得很低,甚至陈词里面感觉虽然都没错但也根本没说啥,但是他们场上防守反击能力很强,根据某评委的描述:"首都师大就像意大利那样,基本不去进攻,一直在防守,但由于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可以挡住对手各种排山倒海的攻击。而在对手出现漏洞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反击一下,能偷一个点是一个点。所以他们的竞赛虽然都感觉没论证什么,但是总让评委觉得他们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