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究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猎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神秘。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问题 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老师:那今日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 2】请仔细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沟通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 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老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