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安徽高考]图1“”是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图,通过描点画出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1)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合理的有________。a.安装斜槽轨道,使其末端保持水平b.每次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可以任意选择c.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d.为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描绘的点可以用折线连接(2)实验得到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在轨迹上取一些点,以平抛起点O为坐标原点,测量它们的水平坐标x和竖直坐标y,图2中y-x2图象能说明平抛小球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是________。(3)图3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画出的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O为平抛的起点,在轨迹上任取三点A、B、C,测得A、B两点竖直坐标y1为5.0cm、y2为45.0cm,A、B两点水平间距Δx为40.0cm。则平抛小球的初速度v0为________m/s,若C点的竖直坐标y3为60.0cm,则小球在C点的速度vC为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g取10m/s2)。[解析](1)斜槽末端要保持水平,使小球飞出后做平抛运动,a项正确;要使每次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则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b项错误,c项正确;描绘轨迹时应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d项错误。(2)对平抛运动,水平位移x=v0t,竖直位移y=gt2,联立上述两式得y=x2,故y-x2图线应为直线,故选c。(3)由y=gt2解得,从O点运动到A、B、C各点的时间分别为t1=0.1s、t2=0.3s、t3=0.2s,则平抛初速度v0==2.0m/s,在C点速度vC==4.0m/s。[答案](1)ac(2)c(3)2.04.02.[2014·南京模考]如图所示,QO是水平桌面,PO是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1、2是固定在木板上的两个光电门,中心间的距离为L,质量为M的滑块A上固定一窄遮光条,在质量为m的重物B牵引下从木板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光电门1、2记录的遮光时间分别为Δt1和Δt2,遮光条宽度为d。(1)若用此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且认为滑块A受到外力的合力等于B重物的重力,除平衡摩擦力外;还必须满足________;实验中测得的滑块运动的加速度等于________;(2)如果已经平衡了摩擦力,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此装置验证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根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原理可知,只有当M≫m时,方可近似地认为滑块A受到的外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重物B的重力。滑块A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可根据平均速度求得,v1=、v2=,再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v-v=2aL,可得加速度为a=[-]。(2)虽然系统已经平衡了摩擦力,但是由于有摩擦力做功,所以不能用此装置验证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答案](1)M≫m[-](2)不能有摩擦力做功3.[2014·潍坊联考]“”某同学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一端带滑轮的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来测量绳对小车的拉力;小车的加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低压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1)对于实验的操作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本实验中应保持小车和传感器总质量不变B.为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使小车能够静止在木板上C.本实验必须满足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2)下图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12cm、sAC=8.67cm、sAD=13.65cm,sAE=19.04cm,sAF=24.85cm、sAG=31.09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1)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时,应保持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不变,A正确;实验中拉力为小车和传感器所受合外力,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使小车能沿木板匀速下滑,B错误;因为传感器直接测量绳的拉力,故无需使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