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庄记文言文原文及参考答案]原文及翻译在线文言文 康熙五十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大案,方氏家族牵连其中,打击尤为沉重,其族众或流徙边塞,或入旗为奴,由华族沦为囚徒,昔日以仕宦、治学和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世家的辉煌气象难以为继,渐呈中衰之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砚庄记》文言文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砚庄记》文言文原文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 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馀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①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馀,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馀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 (选自《南山集》) [注]① 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 《砚庄记》文言文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藉是以供俯仰藉:凭借 B.是时吾县田直甚贵直:一直 C.不谙种植谙:熟悉 D.余自维潦倒一生维:思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叙述自己之“穷”的一组是(3 分) ① 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 ② 食指甚多,不能给 ③ 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 ④ 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 ⑤ 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 ⑥ 出游于外,奔走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