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明数学试题选择题,同上一年,即 1983 年一样多,也是 5 道小题,但考生感到比上年难得多。有的考生拿到第 1 小题就不能动笔。首先是因为 1984 年对选择题的考题要求很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出“得负分”的评分要求。第二是选择题的设计,命题人第一次考虑到选择题“淘汰法”解题方法。比如第 1 小题,排除 3 个错误答案比选择 1 个正确答案要迅速得多。可是,在刚刚出现选择题(1983 年第一次用选择题)的考场上,考生几乎没有这种解题思想。许多交白卷的考生,首先就被第 1 题挡住数学月刊七月号 创难度之最的 198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试题(这份试题共八道大题,满分 120 分 第九题是附加题,满分 10 分,不计入总分)一.(本题满分 15 分)本题共有 5 小题,每小题选对的得 3 分;不选,选错或多选得负 1 分1.数集 X = {(2n+1)π,n 是整数}与数集 Y = {(4k1)π,k 是整数}之间的关系是 ( C )(A)XY (B)XY (C)X=Y (D)X≠Y2.假如圆 x2+y2+Gx+Ey+F=0 与 x 轴相切于原点,那么( C )(A)F=0,G≠0,E≠0. (B)E=0,F=0,G≠0.(C)G=0,F=0,E≠0. (D)G=0,E=0,F≠0.3.假如 n 是正整数,那么的值 ( B )(A)一定是零 (B)一定是偶数(C)是整数但不一定是偶数 (D)不一定是整数4.大于的充分条件是 ( A )(A) (B)(C) (D)5.假如 θ 是第二象限角,且满足那么 ( B )(A)是第一象限角 (B)是第三象限角 (C)可能是第一象限角,也可能是第三象限角 (D)是第二象限角编者说明1984 年,是中国高考改革有创意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数学命题组提出了高考“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命题基本上是“模仿命题”,模仿课本上的例习题,模仿教参上的参考题,考场上出现了“解题有套”的现象,高校传出了“高分低能”的说法。1984 年的数学试卷,制造了大批新题,即所谓活题。广阔考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新题或活题,感到非常之难。当年,北京市的分数,人均只有 17 分,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编者说明1984 年的第二大题,含 6 个小题,比 1983 年的 2 个小题多出了 4 个,从而使整个试卷的题量比 1983 年多出了 3 道。题目很活,题量又大,多数考生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解答,这也是 1984 年数学得分很低的原因之一。二.(本题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