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进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进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微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 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牵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进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进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进展的因素。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