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进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而来的,就是农村土地被征用为城市用地的数量越来越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祖祖辈辈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家庭中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我国目前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进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侯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25)05-212-02 经济的高速进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为国家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为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由城市土地扩张而导致的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必须面临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进展,其环境适应性、经济来源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等问题都非常突出。这一系列问题所引发的结果就是城乡二元割据愈加明显,城乡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本文将从当前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分析失地农民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并从社会保障角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实地农民当前局势的严峻性 (一)环境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的主要劳动场所,更是农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扩张使得农村土地一再被征用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村土地越来越少,能够用于耕作的土地更是急剧减少。虽然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短期来看并无大的损失,但长期而言,农民利益的丧失是长久且深远的。失去惯常生存环境与生活场所的农民被迫进入城市生活,注入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表面上农民因为被征用土地而住进楼房是其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活质量改善的表现,但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性问题,以及在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中的阻碍则是巨大的。 农民习惯于原来的各家各户独立居住且拥有自己的院子的生活状态,而在城市中的小区化生活与物业化管理,使得村民意识到自身在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与掌控性极大降低。此外,对于原先的村民独立居住的情况,其自家的卫生环境状况由自身所清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环境卫生的良好,而我们知道,在小区生活与管理当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除依靠居委会排出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