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课后评析 最近,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老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实行的是老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老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 30 10 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 3 1=3,再算 30 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 30 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 30 1=30,所以 30 10=300(即 1 个 30 是 30,10 个 30 就是 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在备课中应予仔细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悟学生的疑问,鼓舞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实行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同意再提问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习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 50 40=2000,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 30 10=300 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 5 4=20,再算 50 40=2000(20 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老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舞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舞。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老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什么 30 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 10 9,30 9。因此老师在复习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 10 和 30 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 30 10=300 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 30 9=270,而 30 10 可以表示成 9 个 30 再加上 1 个 30,即 270 加上 30 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