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评课稿听了陈荣怀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进展趋势。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陈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学生思考“书架的上层有 20 本书,下层有 10 本书,要想使两层的书一样多,应怎么办?”让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沟通,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先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怎样求这些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沟通。老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合作伙伴,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真正变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楚,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梯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陈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制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制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陈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