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四学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五带的划分和重要的节气日期。学生自己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说明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困难。教材分析:本学时的核心内容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及读图思考题揭示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是本学时的知识铺垫。本学时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四季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情况。2.通过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用心 爱心 专心发展变化的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析 运动的地理意义复习相关知识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课件,提出问题:二分二至日时间及太 阳 直 射 点 的 位 置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每天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有什么变化?我们北京地区一年中每天的昼夜长短和正午时的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按学生学习状况分三个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观察课件演示,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对比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一组:读“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说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二组:读“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