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戊戌变法素材(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 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 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 年第6 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