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2.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但有的地方在执行时却走样变味,成了层层填表、数字脱贫,不仅没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反而导致扶贫干部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浩瀚”的“表海”里。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警示广大党员干部()①制定政策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②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③要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2017·海南高考)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建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论断的依据是()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牛鼻子”,把握住矛盾观点的精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要求我们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为人民服务②坚持群众观点,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③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④坚持依法行使权力,做到依法行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的讲话强调,要求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上述论断蕴含的道理是()A.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样的实践B.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领导者D.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7.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深刻哲理,启示我们()A.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B.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完全统一C.摆脱社会历史对我们的制约,永做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志青年D.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明辨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曲直8.“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是我国劳动人民基于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长期对天文、气候、物候进行观察、探测和总结的结果。“二十四节气”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劳动人民总结出了朗朗上口、便于记住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等,用来指导生产生活。结合材料从社会历史主体角度,谈谈你对先人在观天时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看法。答案精析1.B[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