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讨论《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讨论》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日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 50 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 40 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日,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化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老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老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另外,个别私塾甚至不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古”到底,盲目复古。因此,本课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1.ICI 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很轻松愉快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