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5·陕西咸阳模拟)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A.一级阶地B.二级阶地C.三级阶地D.四级阶地2.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A.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B.含沙量小、沉积作用强C.出现凌讯,进入结冰期D.处于枯水期,水位低1.D【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侵蚀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形成较早的阶地应该位于同一地区地势最高的区域。2.A【解析】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及黄河的水文特征。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该河段自高纬流向低纬,无凌汛。(2015·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图A为某地地质剖面和植被分布示意图(Ⅰ~Ⅴ代表不同岩石),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图A中,甲、乙植被类型最有可能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C.针叶林、高寒荒漠D.常绿阔叶林、高山灌丛4.图A所示岩石与图B中a、b、c、d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Ⅱ—cB.Ⅲ—dC.Ⅳ—bD.Ⅴ—a5.自然界中,植物也参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图B中的数码包含植物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3.B【解析】本题考查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甲位于常绿硬叶林所处的海拔高度之上,水热条件更差,不能形成常绿阔叶林;乙比高山草甸海拔低,水热条件更好,不会形成高寒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可分布在常绿硬叶林与高山草甸之间,且针叶林分布高度要比针阔混交林高。4.D【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Ⅰ、Ⅱ、Ⅲ为沉积岩,Ⅳ为花岗岩(岩浆岩),Ⅴ为变质岩;a为变质岩、b为沉积岩、c为岩浆岩、d为岩浆。5.B【解析】本题考查沉积岩的形成。参与岩石的形成过程只能是沉积岩,图中形成沉积岩(b)的过程是②。(2015·浙江金华十校调研)仙安石林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图乙)。图甲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造成仙安石林形态呈针状、剑状的原因是()A.位于沿海,风力作用强B.地处热带,风化作用强C.年降水量大,雨水溶蚀作用强D.地表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7.下列关于花岗岩和石灰岩分布地区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可能的是()A.沉积—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侵蚀B.岩浆喷出—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地壳抬升—沉积—岩浆侵入—外力侵蚀D.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6.C【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仙安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态呈剑状、针状是大气降水时出现的雨水淋溶作用形成;七百多米高处的地形受风力作用影响较小;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主要是流水和雨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主要溶蚀地面及地下岩石。7.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地壳抬升后再发生岩浆喷出应形成玄武岩,不会形成花岗岩;沉积发生在地壳下沉;石灰岩需要沉积作用形成,花岗岩需要岩浆侵入形成,五指山属于花岗岩山体,应是花岗岩形成后地壳抬升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2015·浙江宁波期末测试)图甲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乙为MN之间地形的变化过程示意图(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读图完成8~9题。8.导致MN之间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风化侵蚀B.岩浆活动C.流水沉积D.地壳运动9.MN之间地形变化使C地()A.气温的年较差逐渐变大B.全年降水量逐渐增多C.沿岸洋流影响逐渐增强D.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8.D【解析】本题考查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西部附近地形隆起,应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安第斯山;风化侵蚀会使地形海拔降低;该处没有著名的火山,地形的隆起与岩浆活动关系很小;流水沉积发生在地势低的地区。9.A【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东侧形成背风坡,降水越来越少,气温年较差变大;沿岸洋流影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