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知识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 量的交换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1.生物循环【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 P92~93 案例 1 对其作出回答?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