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01}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目录•新冠病毒基本知识•个人防护措施•家庭及办公环境防控策略•公共场所安全防范措施•疑似或确诊病例处置流程•心理调适与健康教育01新冠病毒基本知识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具有包膜和棘突,形态类似皇冠。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等部位而感染。在密闭、不通风的场所,病毒还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新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诊断方法包括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CT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易感人群及危险因素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易发展为重症患者。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长期在密闭、不通风的场所工作或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02个人防护措施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口罩方法一般公众建议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特殊情况下可使用N95/KN95口罩。清洗时间不少于20秒确保彻底清洁。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接触公共物品后。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在无法用水洗手时,可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定期消毒物品表面如手机、键盘等常用物品,可使用75%酒精或相应消毒剂进行擦拭。勤洗手与消毒技巧保持至少1米距离避免拥挤场所减少非必要出行保持社交距离和避免聚集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以降低飞沫传播风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集活动,以降低感染风险。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03家庭及办公环境防控策略123室内通风换气要求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如果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空气质量,但需注意定期更换滤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确保室内外空气流通。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在疫情期间,尽量避免使用中央空调,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妥善处理垃圾定期清洁家居用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物品表面家庭垃圾应分类处理,及时清理,避免垃圾堆积和异味产生。对门把手、桌面、手机、键盘等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餐厅就餐,鼓励在家烹饪或选择外卖服务。减少外出就餐减少聚会活动保持社交距离在疫情期间,尽量减少或避免参加聚会、庆典等人员聚集的活动,以降低感染风险。在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应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近距离接触和交流。030201减少外出就餐和聚会活动04公共场所安全防范措施0302在进入公共场所前,应主动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登记个人信息。01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规定在公共场所内,避免聚集和拥挤,尽量减少触摸公共设施。遵守公共场所的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规定。0102配合体温检测和登记工作如需登记个人信息,应如实填写,以便在需要时及时联系和追踪。在进入公共场所时,应主动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处理。在公共场所内,应尽量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和交谈。010203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在使用公共设施后,应及时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剂,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在排队、等候等情况下,也应保持安全距离,并尽量避免拥挤和聚集。05疑似或确诊病例处置流程就医时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触史,包括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接触史等信息。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和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近选择发热门诊就医。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