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美德,彰显时代精神主题班会教案(2) 思是温存、和气、敬重、节约、忍让这五种美德。 传奇,大禹在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家出去治水。为了治水,大禹处处奔波,一离家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当中,大禹没回过家,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就是从大禹这里说出来的。 第一次,在大禹开场治水以后第四年的一个早晨,大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乡,他开场想进去,但是,当他走进门口的时候,突然听见自己的家里传来了孩子的笑声,又听见自己的母亲特别焦急的骂声。可能是孩子太顽皮,奶奶焦急,骂他两句。依据常人来讲,这个时候确定要进去的,看看出去以来自己没有见过的儿子,看看自己离别四年的老母亲,但大禹没有。由于,大禹怕进去后,惹自己的妈妈生气,所以第一次过家门,他就没进去,转身又接着去治水了。 其次次,是在他治水的六七年以后,大禹又一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这一次他登上了家门口的小山,去看看自己的房子,观看饮烟正在袅袅升起,远远地听到了自己已经五六岁的儿子和自己老母亲欢快的笑声,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所以大禹觉得很宽慰,也没有进家门,扭身又去治水了。 第三次,是又过了三四年以后,有一天晚上,大禹再一次经过了自己的家门。当时正好遇上瓢泼大雨,大禹就躲在自己的屋檐下避雨,听见母亲对儿子讲:你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等他治完了洪水,他就会回家看我们的。常人确定就进去了,而大禹没有,而是更加坚决了他治水的信念,扭头又去治水。 这就是民间传奇留下来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弥勒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清朝宰相张建玉,安徽相桐人,在京接家书说邻居建房发生纠纷,要张建玉出面阻挡,张建玉写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一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受到家书后,后悔当时,主动让出三尺通道,邻居见也主动让出三尺,就留下了如今的"六尺巷'。 相传古时候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或许是过分夸大,不留神把宰相的眉毛给剃掉了。哎呀,不得了了,他马上慌张万分,深知宰相必定轻罪下来,那可吃不了兜着走走啊! 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怨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赶忙停下剃刀,有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似的。 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