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进展需求和期待”。亲和力的外在特征是受众对教育主体的亲近、认同及教育主体对受众的感召吸引,其内在实质为教育目的的人本性、教育主体的感召性、教育方法的恰适性、教育载体的相宜性、教育情境的相融性等多种因素有机融合以满足受众思想情感需求的能力。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界定为高校教育主体立足生活、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外构成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教育主体与受众双方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和谐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思政教育亲和力应彰显出真理、人格与情感相聚合的力量,其提升之道有四个关键。 提升教育内容的穿透力。理论的“彻底”和“能说服人”讲的就是理论的穿透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引受众、掌握受众、锻铸受众的思想灵魂,就必须在提升教育内容的穿透力上下功夫,凸显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之走进师生内心。为此,要在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真功夫。要有的放矢地选重点、焦点、难点讲,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党领导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五千多年文明进展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进展成果,引导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清醒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要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正在进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去讲,结合中国和世界进展大势去讲,讲出历史厚重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讲出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受众真懂、真信、真用。在讲的过程中,不仅要以经典的形式彰显真理的光芒,还要用底蕴深厚的文化活动去讲,用深耕现实的社会实践去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伴而行,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受众于育德中育心、受助中受教、践行中铸魂。 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召力。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召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之举。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在阐释态度改变模型理论时指出,在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这四个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基本要素中,说服者作为说服信息的传递者、说服情境的控制者和说服对象的影响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召力是主体具有的一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感染他人、吸引他人并受他人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