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一些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为下一节学习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着这些思考,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在操作中探究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老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后,启发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工具,用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方法验证猜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班级里进行沟通、讨论,真正地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在练习中巩固新知,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围一围”、“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围长方形、正方形到拼长方形、正方形,再到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最后自己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化,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2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沟通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