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广告”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认识分数”一课,课的结尾,执教者播放了一段关于“多美滋奶粉”的广告,并引导学生从广告的画面中联想分数。这一片段引起了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兴趣。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日所学的分数呢。(播放广告,情节如下: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后,却发现一共有 8 个小伙伴,灵机一动,他从中间横着切了一切,将蛋糕平均分成 8 份。正在这时,第 9 个男孩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分得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 1 份送给了他。最后定格在如下画面) 生:看了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 1/4。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就是蛋糕的—— 生:1/4。 生:我还联想到了 1/8,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 8 份,每份就是这块蛋糕的 1/8。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 1/9。 生:(立即招来几位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 1/9。 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 1/9 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九个男孩分到的蛋糕不能用 1/9 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 9 份,我觉得倒是可以联想到 1/2。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假如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 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 1/2。 师:不过,这里的 1/2 是整块蛋糕的 1/2 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 8 份后,每一份蛋糕的 1/2。 生:我觉得应该是整块蛋糕的 1/8 的 1/2。 …… 无独有偶的是,另一次观摩活动中,笔者在“商的近似值”一课中,又听到了另一关于“visa 信用卡”的广告,截取的广告画面如下: 执教者通过刘翔和袋鼠赛跑的画面,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教材例题中关于动物最快速度的问题上来,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也很好。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 首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无可厚非。毕竟,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尤其是,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广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广告都适合数学课堂。有些广告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则广告便是这样的典型,但更多广告并不存在这样的资源优势。假如老师为了广告而用广告,则会冲淡教学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就算广告中具备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但如何用好、用透这些资源,也有讲究。笔者曾听另一位老师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