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放手]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随着中学课改的不断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和合作的基础上的。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放手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得到充分的体现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三个方面就数学课堂中如何放手,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探讨。 一、换“有目的地引导”为“放手让学生自主摸索” 我们很多老师在引进一节新课的时候,往往是有目的性地小心翼翼地导入新课,甚至有的老师“直入主题”。我所谓的自主摸索,就是摒弃老师有目的地导入课,在课堂上,利用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发现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以及对本节知识拓宽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1.明确任务,自主摸索 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本节知识点的把握,老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先行深化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成果做准备。 2.预设问题,引入探究 如,《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这节课学习中,教材中把正弦、余弦、正切混在一起一共提了三个问题,假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进行探究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在黑板的一个版块上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 30°,45°,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问题:(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4)请同学们比较以下函数值的大小。下面的余弦、正切仍然根据这样的思路设计问题,本节课的探究效果还是很理想的。这样,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后,比老师“直入主题”的导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二、换“学生的孤军作战”为“放手让学生合作沟通” 俗话说:“两个人的智慧胜一人。”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完成,先引导和鼓舞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探究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沟通。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