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加学习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制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加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猎取知识,进展智力,培育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加。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育技能、技巧,促进思维进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进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加学习的全过程。 三、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制造了机会。人人参加,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沟通,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进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老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时,课将结束时,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思想开始松懈了,这时我提出:“a〖〗b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学生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后,有的说“是真分数”,有的说是“假分数”,我请大家说明理由后,形成共识:当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