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评价困境,助推学校管理进展走出传统评价困境,助推学校管理进展 科学的教育评价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和谐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但目前的评价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的进程,无法适应广阔师生全面进展的要求。只有大力更新评价观念,积极完善评价制度,严格贯彻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与新课程改革、素养教育相适应,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工作又好又快进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进展和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化,全国教育战线上呈现出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有效课堂”深化探讨、学生素养全面进展的繁荣景象。但究其实质,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并未产生质的变化;老师虽建构起“探究、合作、沟通”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教育教学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贯彻到底。究其原因,有观念转变方面的,有行动实践方面的,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说到制度管理,就不能不谈学校教育评价问题。由于“分本位”思想所限,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仍远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思想,可以说,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深化进展的桎梏,这就需要广阔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深化领悟教育评价的意义,彻底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运行起与新课程改革、素养教育相符合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全面、深化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学校评价老师工作的标尺是教学成绩,老师评价学生成才的标准是考试分数,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观在大力推动新课程改革和素养教育实施的今日虽有所收敛,但基本上仍是大行其道,导致目前学校教育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和对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在评价目的上,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即以“选拔适合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为评价活动的最高宗旨。为此,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则违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只教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强行加班加点,强制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