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梭罗,回归自然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 1846 年的《瓦尔登湖》(Waldon)。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1841 年,梭罗放弃了老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 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进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潮在社会大众中蔓延,人们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宝,完全忽视精神价值。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梭罗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他极度鄙视现代文明,提出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为了守护心灵上的那一抔净土,为了获得安宁平静的自然生活,28岁的梭罗选择了避世归隐,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梭罗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文学大家徐迟评道:“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瓦尔登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散文集中所体现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最是能引起当代人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第一章中这样写:“在那里,我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现如今,我再次成了文明生活的旅人。”梭罗在开篇称自己为文明生活的旅人,即梭罗离开城市喧闹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自然宁静的生活。每天和淳朴的农夫们相处,没有外界喧嚣的影响,生活悠然自得。通过这样的描写,梭罗表达了他对真挚美好乡村生活的爱恋。梭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节里写道:“我生活的地方遥远得跟天文学家每晚观察的太空一样。”其实,梭罗所居住的瓦尔登湖离波士顿市并不是很远,离威尔斯利镇也只需 30 分钟。梭罗却说他生活的地方邈若星河,这其实是想要表明瓦尔登湖恍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地。在“寂寞”篇章中,梭罗描写了他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一种特有的孤独之感。他对寂寞的描写,并不是以直接的文字叙述,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之声来烘托:“没有飞鸟巢居的住所就好像是没有经过调味烹制的肉食,枯燥而无味。”梭罗在寂寞中所体现出来的心境和自然心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梭罗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文明迅速进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进展时期,梭罗毅然选择了一种隐居避世的生活。但他又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归隐避世。在访客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