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避雷装置及其发展

避雷装置及其发展_第1页
1/5
避雷装置及其发展_第2页
2/5
避雷装置及其发展_第3页
3/5
避雷装置及其进展避雷装置及其进展 安平 1750 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 1753 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事实是,富兰克林发表避雷针理论之后不久,法国一位工程师即按其理论建立了一个避雷针,并且很快发生一次接闪。这是人类首次主动设法改变雷闪途径,也是直击雷可以防护的证明。这位法国工程师当即兴奋地报告了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引雷成功。 避雷针的实际应用,必须解决的是它的保护范围问题。这是在试验室和实际应用中多年逐步定量化的,而且其精确性已基本满足了工程设计的需要。正是各国高压输电和电力系统的进展推动了这一科研工作的前进。 1925-1926 年,Peek 第一个在实验室内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造成“人工雷”对避雷针模型放电,讨论保护范围——保护系数与雷云高度对针高之比(H/h)的关系,并讨论了雷云极性对保护系数的影响。1930-1934 年,各国开始广泛利用避雷针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当时 230KV 电网已经出现多年,287KV 超高压电网正在建设中。如美国煤气和电力公司(AGE)1934 年开始用避雷针、避雷线保护变电所,避雷线的保护范围是这样确定的:当架构强度足够时,每保护水平距离 0.45m,避雷线悬挂高度要抬高 0.3m; 架构强度受限制时,每保护水平距离 0.6m,要抬高 0.3m。这分别相当于保护角 56°和 64°。这与日本 60 年代末的防雷法律规范 60°相近。到 60 年代初(1963 年 Davis)、70 年代初美、英等国对保护输电线路的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陆续提出击距理论,即考虑雷电流辐值的大小来选定保护范围。我国高电压工作者(朱木美教授指导王小瑜同志)在 1962—1964 年讨论输电线路防雷时也提出了类似方法。至于用来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我国 50 年代因担心避雷线断线会波及全厂和全变电所而只采纳避雷针。到 70 年代中期,才明确避雷线可用于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保护。 避雷带 避雷带是在建筑物的屋脊和屋顶四周敷设的接地导体,是由避雷针、避雷线进展而来的。避雷网是在避雷带的中间敷设接地导体,以保护建筑物的中间部位。用于保护建筑物,其优点是敷设简便、造价低,而且同高耸的避雷针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避雷装置及其发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