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尊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 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尊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 1 小节;19 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 6 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 1 和第 6 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仔细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沟通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 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沟通“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 4 节和第 5 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 2 和第 3 小节 (1)沟通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加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化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老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