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建国方略”_顾炎武顾炎武的“建国方略”_顾炎武 宋朝灭亡后,王炎午回家种地,不与元朝政府合作,有性格,有脾气。深怀亡国之痛的顾炎武同样不仕清廷,屡招不仕,用毕生之力,写成了《日知录》,并称此书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待一治于后王”。 《论语》第十九《子张篇》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旁涉经史,著有《二十一史年表》等多种著作。终其一生,他自己最得意、世人评价最高的则是三十二卷的《日知录》。 用“微博”写国学 日知,即每日有所新知,顾炎武取此意为书名。这是耗用了顾炎武一生心血的学术著作,他自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青,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实际上,这部书用力不止于“三十余年”,直至临终,他还在修订这部书 。全书基本完成以后,各方都希望尽速付梓,他在给门生潘次耕的信中说: “马文渊有言,‘良工不示人以璞。’今世之人速于成书,躁于求名,斯道也将亡矣。前介眉札来索此,原一亦索此书,并欲抄《日知录》,我报以诗、易二书今夏可印,其全书再待一年,《日知录》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绝笔为定,彼时自有受之者,而非可豫期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为后世帝王编参考书 宋朝灭亡后,王炎午回家种地,也不与元朝政府合作,有性格,有脾气。深怀亡国之痛的顾炎武同样不仕清廷,屡招不仕,用毕生之力,写成了《日知录》,并称此书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待一治于后王”。 由此可知,《日知录》对于顾炎武,实在是“身后之书”。学者著述,如此严谨,放眼于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为数也不太多,何况于今。于此,顾氏亦颇自矜,说:“近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二百年前,有哪部书呢?有马端临所撰三百四十八卷《文献通考》。然《通考》虽称浩帙,却只限于历代典章制度,不及《日知录》广泛,更没有顾炎武考据精深。 《日知录》三十二卷凡 1019 条,内容大致在经义、治道、博闻三者之间。经义,即以新义诠释古经;治道,即分析社会经济地理多方面,以取得治世之法;博闻,则不拘所限,以博闻广见为目的内容。 至于写作《日知录》的目的,顾炎武自己说,“窍欲待一治于后王,启多闻于来学。”又说,“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可见经世致用始终是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