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模型在新课程改革中模型教学不仅能够让同学在探究科学现象的乐趣中觉察科学规律,同时还能关怀同学在领悟科学学问的真谛时,更深化地把握探究生物学学问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和力气。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转变的模型教学案例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中老师都承受讲授和演示的方法,同学总是记不清每个时期的特点,而新课程中添加了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转变的模型教学。1.探究目标:让同学制作模型,仿照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转变,体验染色体行为的转变规律。2.材料器具:胶水,不同颜色的绳子、橡皮泥、剪刀、白纸等3.方法和步骤:〔1〕提出模型建构的根本方法和要求:用绳子做染色体的臂,同色的橡皮泥做着丝点。〔2〕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3〕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做出 4 条黄色和 4 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 2 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 3~4cm,2 条长 6~8cm,2 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 3~4cm,2 条长 6~8cm。〔4〕把颜色,长度违反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在两条染色单体中部用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头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5〕在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 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① 染色体是何时如何进展复制的?同学操作并通过实物投影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展评价。老师引导同学比较分析评价作品,只表扬,不分好中差。目的是加深同学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重要概念的理解。② 初级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什么区分?同学商量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转变,通过实物投影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展评价。老师引导同学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转变的生疏,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别,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无同源染色体?同学通过实物投影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展评价、比较。老师引导同学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转变的生疏。④ 减数其次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同源染色体?有多少种类型?同学通过实物投影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展评价、比较。老师引导同学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其次次分裂染色体行为转变的生疏,建立具有两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