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学问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把握目前的学问,还要把高中的学问与学校的学问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学校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关怀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学问点总结 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卑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心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心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制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长期的读书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确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制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亮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把握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心: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心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